
例如,當丈夫對妻子不理不睬、讓妻子感到傷心時,妻子仍然每天為他做早餐,並且樂意為他做事。這種行為令人深思——為什麼在丈夫不理不睬、讓妻子感到傷心的情況下,妻子仍然「樂意為他做事」呢?
事情是否如此簡單?僅僅因為妻子仍然愛著丈夫、丈夫仍然值得被愛、丈夫是一個很棒的人嗎?
人的心理非常複雜,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更常見的心態其實是抱著希望,認為繼續付出最終還是能得到丈夫的回報,或者繼續為他做事就代表自己仍然擁有妻子的地位吧!有時候未被看見的人會更努力地想要被看見,感覺對方欠下自己的卻沒有辦法得到回報,於是就繼續付出,直到忍不住向對方表達不滿。有一位妻子這樣說道:“我把我份內的每件事都做好,三餐都讓你吃得飽飽的、衣服也燙得筆挺,有一天我需要跟你算帳的時候,我要讓你挑不到我的一點錯。”這種付出會不會讓人感到害怕呢——既然你欠我錢,我就讓你欠更多,欠到更多之後,有一天我會理直氣壯地向你要回來,那時候我將不會有一絲不安?
這種「付出」其實是在加重關係的失衡,讓內心積壓的怨恨更深。妻子可能是在催眠自己,認為自己還能為他做事,婚姻就很正常,或者這是一種被動的攻擊,還是自虐式的反應,總之是要對方更像忘恩負義的壞人。
我們必須認識到自己對待自己和對待他人的動機。如果妻子是一個自尊受傷的人,那麼越是被忽視,妻子會越放不下,這種心理狀態下的「付出」常讓對方感到「必須愧疚」而抗拒。如果他感覺到妻子在自虐或被動攻擊,就會更無情地讓妻子繼續做更多,然後繼續不回應。既然這一切都是妻子自己要做的,他盡可說服自己不用負責。如果妻子不是不求回報,而是做了很多之後要求對方回饋,那就是強迫推銷和勒索了。
極端自卑或自戀的人受傷時,可能表現出過度追求或過度自我保護的行為,我們需要認識到自己在這方面的特性,才能理智地決定要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當一切行為都出於真正的樂意時,付出的概念就消失了。
為了追求而做的,為了自我保護而不做的,都不是真正的樂意。這兩種極端行為反映的都是對於關係的恐懼,害怕自己被否定。如果能培養穩定的自信,看待關係的時候就會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還想不想做些什麼。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