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拆解離婚對孩子心靈的沉重衝擊:心理師深度解析
心理師黃信榮強調,孩子在離婚過程中對父母行為的感知會對其心靈產生深遠的影響,而外界的評論更是潛在的壓力來源。宏蕾事件是一例,孩子可能在學校或網路上接收到負面消息,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帶來不小的挑戰。因此,離婚對孩子心靈的影響不可輕忽,即便是嬰兒也能敏感地感受到父母分開所帶來的壓力。
過程中的三個階段:解析離婚對孩子心理的深遠影響
0~1歲:建立安全感的脆弱時刻
在這段時期,嬰兒的所有需求都依賴於父母的滿足。如果離婚導致對孩子照顧的疏忽,安全感將大幅降低。主要照顧者的轉變可能進一步加劇孩子的焦慮情形。
2~3歲:感受被遺棄、愛的缺失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極度需要父母的支持和鼓勵。當父母其中一方離開,孩子可能會感到被遺棄、不被愛,擔心留下的父母有一天也會離開。
3~6歲:罪惡感的產生、父母和好的幻想
在這個時期,孩子的思考還較為自我中心。他們可能將父母離婚的原因歸咎於自己的行為,產生罪惡感。同時,對父母無法在一起的失望感可能導致身心反應,如頭痛、胃痛等。
別漏接!孩子求救的訊號
不斷追問離開的父母去哪、什麼時候回來,並不斷拿著父母送的玩具。
變得極為黏人,總是跟在父母身邊;出現分離焦慮,不想上學。
不願意獨立進行吃飯,堅持由父母餵食;食慾減退。
害怕閉上眼睛就找不到父母,難以入睡;夜間經常驚醒,尋找父母。
長時間咬指甲。
頭痛、胃痛等生理症狀頻繁出現。
情緒低落、不樂觀,容易發脾氣,可能表現攻擊性。
離婚對孩子的心理影響需謹慎關注,而以上訊號是他們可能發送的求救信號。
幫助孩子穩定情緒的有效途徑
當孩子展現異常行為時,親主動關心是穩定情緒的第一步。以下是一些建議的方法:
溝通關心: 用愛心的語氣詢問孩子,例如:「親愛的,你怎麼了?為什麼一直咬指甲?」這樣的關心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關愛。
理解孩子心情: 主動表達對孩子的理解,例如:「是不是怕爸爸/媽媽不見?別擔心,爸爸/媽媽會一直陪著你。」這有助於穩定孩子的情緒,讓他們感受到安全感。
引導表達感受: 若孩子已有語言能力,鼓勵他們表達感受,例如:「親愛的,來告訴爸爸/媽媽為什麼不想睡覺。」這有助於孩子情緒的宣洩和認識。
安慰等待: 若孩子一直把玩對方送的玩具,給予理解與安慰,例如:「你是不是很想爸爸/媽媽?不要擔心,週末就可以見面了。」這種等待的承諾能帶來孩子的安慰。
與學校溝通: 若孩子已上幼兒園,主動告知老師家裡狀況,特別是父母離婚的情況。請老師留意孩子的情緒和行為,並根據其表現給予適當引導。
這些舉措能讓孩子感受到及時的關懷和安撫,有助於建立他們的安全感,更好地應對離婚所帶來的情緒變化。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