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離婚的攻防過程中,我們經常目睹父母刻意挑撥孩子的情緒,尤其是在感情不和的情況下。這種挑撥的手法包括刻意激發孩子的恐懼不安情緒,以及在講述童話故事時隱藏挑撥情節,進一步深化家庭間的矛盾。
其中,一種常見的挑撥方式是以挑撥情節激發孩子的焦慮不安感。舉例來說,當媽媽提出離婚並認為無法與爸爸共同生活時,卻不斷告訴孩子:「你爸爸吵著要離婚,以後我們家就不完整了。」這樣的言論可能讓孩子情緒高度焦慮,甚至哭鬧不休。當孩子情緒被激發到極點時,媽媽又可能轉向爸爸抱怨:「你看,孩子情緒這麼強烈,我都安撫不了。」這樣的手法進一步製造了父母之間的矛盾,將孩子置於困境之中。
心理師林萃芬進一步指出,若離婚過程中雙方積累大量情緒,這種挑撥可能擴大為家庭內的挑撥。例如,當爸爸換新車、買新房時,另一方可能挑撥說:「你看,爸爸都只買自己的車子、房子,都不顧我們的死活。」這樣的言論讓孩子擔心將來可能會無人照顧,感受到家庭的不穩定和缺乏關懷。
另一種挑撥離間的手法則是運用童話故事。在講述童話時,父母可能巧妙地將挑撥情節隱藏其中。舉例來說,當講述灰姑娘被繼母虐待的故事時,家人可能邊講故事邊告訴孩子:「爸爸以後一定會娶新媽咪,新媽咪就會像灰姑娘的繼母一樣,會虐待你讓你做所有的家事,也不讓你穿漂亮的衣服。」這樣的挑撥說法可能使孩子對爸爸結交新對象感到害怕,更擔心這個新對象未來會對自己施以虐待,進一步造成孩子對爸爸異性友人的敵視情緒。
總之,離婚攻防中的挑撥行為不僅對孩子的情緒產生深遠的影響,更加劇了家庭的矛盾。我們應該深刻認識這種言語操弄的嚴重性,並努力打破這種惡性循環,以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