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婚的複雜過程中,常見的一種心理戰術是透過言語挑撥孩子對另一方的情感,試圖製造離間他們之間的感情。這種挑撥離間的行為,往往是離婚過程中最具毀滅性的元素之一。林萃芬,一位專業諮商心理師,在她的著作《從說話洞察人心》(時報出版)中深入剖析了這種心理現象,呼籲社會更加關注這個問題,以免對孩子們的心靈造成深遠的傷害。
挑撥離間的言語往往包括極具煽動性的內容,例如「媽媽不要我們了,把我們當成垃圾丟掉。」、「你最可憐了,都沒有人照顧」、「爸爸連接送你都不願意」、「以後爸爸娶了新媽咪就會虐待你」等。這些語言不僅是一場心理戰,更是一場家庭關係的崩解。
然而,挑撥的背後常常有更複雜的情緒糾結。挑撥者可能先前經歷過婚姻中的種種困境,如情感上的外遇、財務糾紛,或是長期以侮辱性的言語攻擊對方,導致對方無法承受而堅持離開婚姻。當對方決定走出婚姻時,挑撥者卻忽略了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傷害,轉而用言語挑撥離間對方和孩子的關係。
這樣的言語攻擊不僅是一種心靈虐待,更可能對孩子的心靈造成深遠的創傷。林萃芬強調,這些挑撥離間的言語將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嚴重而長久的創傷,持續挑撥更可能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造成不同的傷口。
這樣的創傷不僅體現在心理上,更可能在孩子的行為和情感表現中得以顯現。我曾親眼見證一些孩子在發現「挑撥離間」的真相後,失去對親人的信任,即使已成年,仍然保持著學齡前的行為,例如總是抱著娃娃或玩偶,生活中不斷受苦於高度的分離焦慮。
這種挑撥離間的行為需要社會的高度關注與介入。家庭輔導、法律制度的改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廣,都是重要的方向。同時,我們也應該強調家庭中共同的責任,避免將離婚過程轉變成為孩子們心靈的禍源。在這個傷痛的過程中,父母應該共同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穩定、溫暖、充滿愛的環境,讓他們能夠茁壯成長,遠離家庭關係的陰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