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的爭吵、言語傷害、挫敗和淚水,當雙親的婚姻即將走向盡頭,身處其中的孩子又該如何面對這場家庭的風暴呢?孩子們往往無法選擇,只能在矛盾交織的氛圍中無助地應對,承受著難以忍受的窒息感。
離婚牽涉到整個家庭,而非僅僅兩個人的抉擇。當局面無法回頭時,我們應該如何引領孩子邁向前方?美國溝通關係研究員塔瑪拉‧艾菲菲(Tamara Afifi)透過她的研究提出了三項建議,希望能在這段難以啟齒的過程中為孩子們提供一絲安撫。
回溯15年前,艾菲菲正在研究離婚家庭的議題時,她曾訪問一位約12歲的男孩,他的父母剛簽字離婚。當時,男孩告訴她:「我爸媽在還沒離婚的時候幾乎每天都吵個不停。現在我只要一想到他們吵架的樣子,胃就會不自覺的抽痛起來,連我在上課的時候都變得很難集中精神。」這樣的陳述讓艾菲菲深感孩子在這場父母關係的風暴中所受的傷害,而他們卻無法找到適當的方式表達這份煎熬。
孩子之所以壓抑情緒,常常源自於不願讓父母難過、不知道如何表達,或者是他們已經習慣性地隱匿悲傷。在艾菲菲與那位男孩的對話中,她決定要讓男孩的父母知曉,他們的孩子正在承受著身心靈上的創傷,以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離婚所帶來的孩子心靈創傷,常常難以釐清。現代社會中,離婚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能夠理所當然地接受雙親的分離。在美國,每兩到三個家庭中就有一個是破碎家庭,而這些孩子往往因為無法表達自己的憤怒和悲傷而陷入慌亂的情緒之中。
面對父母爭執,孩子通常展現出三種可能的反應:完全隱藏、默默承受,不希望讓父母難過;容易暴怒,學習模仿父母的表現;與父母坦承,請雙方好好進行對話。然而,最理想的方式是與孩子敞開心胸、分享內心的想法,以有效停止傷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