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五萬對夫妻離婚的陰影下,以及那些曾經討論過離婚、正在進行離婚程序的夫妻中,我想每年至少有十萬個孩子,被問過這個心酸的問題,也許這個數字還不足以描述這場關於家庭破碎的風暴。
「離婚之後,你要跟爸爸還是跟媽媽?」這問題,彷彿是他們小小肩膀上的一座沉重橋樑,承受著他們無辜心靈的負擔。
小花,一個只有國小二年級的天真生靈,回答道:「我要跟爸爸,也要跟媽媽。」這簡單的回答,卻蘊含著一個孩子無法承擔的情感包袱。小花為了努力成為一個好孩子,不惜一切,只為了讓分開的爸爸媽媽能夠再次團圓,那樣開心和好。
小花──跪在地上,兩邊討好的婚姻急救站
「我要跟爸爸、我也要跟媽媽。」小花說著這句無比真摯的話語,卻在她小小的心靈中承擔起沉重的負擔。她彷彿跪在地上,雙手高舉,不斷地試圖討好爸爸和媽媽,為的是追求一個有爸爸、有媽媽,充滿幸福快樂的家。
小花的身影顯得如此渺小,每當爸媽之間的爭執與衝突爆發,她感到天崩地裂,恐懼驅使她放下自己的需求,儘早以她所懂的方式,撫慰媽媽的淚水,緩解爸爸心頭的激憤,企圖挽救即將崩解的家庭。
在她年幼的時候,小花能做的很有限,她用嬌嗲的聲音向媽媽討好,或是鼓起勇氣將一張100分的成績單呈現給爸爸。然而,隨著年齡增長,她的能力似乎也變得更為多樣,但隨之而來的,是更為沈重的責任。她總是忙碌地聆聽媽媽的抱怨,然後再轉身安撫憤怒的爸爸;小花,就是那個在爸媽婚姻風雨飄搖時,無私奉獻的急救站。即便在外工作,每當接到電話,她都急急忙忙趕回家。
每一次,小花彷彿再度回到童年的自己,用她纖細的身軀,支撐起那將倒塌的家,而她內心深處的巨大恐懼,從未得到真正的聆聽和安撫。她渴望著家的安全歸屬,卻將這份渴望投射在爸媽不斷搖搖欲墜的婚姻之中,猶如漂浮不定的浮木,飄飄蕩蕩,無法找到真正的歸宿。
留言
張貼留言